新闻资讯
小鼠救援行为背后藏着啥秘密?舌-脑回路大揭秘!
亲吻等亲社会行为对于物种的生存繁衍意义非凡。无论是人类,还是啮齿动物,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这类行为。
科学家揭示氯胺酮增强NAc脑区特异性兴奋性输入突触功能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
氯胺酮是一种高亲和、非竞争性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通过增强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受体(AMPAR)依赖的突触传递作用发挥抗抑郁作用。
河南大学魏建设/周珂团队探讨运动改善帕金森病的外周-中枢串扰的生物学奥秘
运动通过肠-脑轴、肌-脑轴、肝-脑轴、脂肪-脑轴及骨-脑轴等多条生物轴调控PD的分子机制,揭示了运动诱导的外周器官因子(如短链脂肪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钙素等)穿越血脑屏障,促进神经元存活与再生的关键作用。研究进一步提出“多轴协同”假说,为未来个体化运动疗法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兴奋性突触的吞噬作用具有环路特异性
已有研究表明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在电生理特性、形态、分子和功能特征上存在差异性。因此,尚不清楚星形胶质细胞重塑纹状体神经环路的机制。
武汉大学王志昊团队揭示母性行为通过小胶质细胞-神经元轴促进应激抵抗性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动力厂”,能够根据环境条件进行裂变或融合,改变线粒体形态、结构,满足机体能量需求。线粒体裂变依赖于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基因名称为Dnm1l),后者形成螺旋寡聚体,可将线粒体外膜包裹并将其分裂。
伍龙军团队揭示小胶质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结构重塑抑制神经元活动
癫痫发作后急性激活小胶质Gi信号的增加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体细胞的相互作用,改变小胶质细胞的形态,降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周围神经损伤后慢性激活小胶质Gi信号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改善慢性疼痛。
科学家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大麻素受体维持血脑屏障稳态促进应激抵抗性
星形胶质细胞也表达CB1受体,调控神经元活性。星形胶质细胞终足附着在内皮细胞,维持血脑屏障的稳态。在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动物模型中均存在血脑屏障的破坏。
科学家揭示下丘脑室旁核催产素神经元调控“救助样”的亲社会行为
同伴出现短暂意识丧失等紧急情况时,人们采取行动对其进行救助。这样救助样亲社交行为也广泛存在于啮齿类动物中:同伴被限制于透明密闭容器时,大鼠开门的行为增多。面对处于水环境中的受困同类时,大鼠显著增加试图打开隔离门的操作。在面对失去意识的同伴时,小鼠对同伴进行抚摸、理毛等亲密行为,这些社会行为具有典型的救助样行为特征,其行为动机可能由同情所驱动。
复旦大学黄志力/王露/北京协和医院黄宇光等揭示背侧纹状体在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中的差异性调节作用
全身麻醉药物用于临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每年全球约有2.34亿人接受手术麻醉。然而,全麻药物的调控机制仍未完全明了。七氟烷和丙泊酚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吸入性和静脉全麻药,它们均能引起患者的意识丧失。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差异性表现提示,这两种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揭示脑干胆囊收缩素神经元如何高效控制食欲
满足感是介于饥饿和饱腹感( satiety)之间的一种状态,调控满足感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脑干,而调控饥饿和饱腹感的神经元主要位于下丘脑。中缝背核(DRN)是脑内含有5-羟色胺神经元的主要部位,参与调控摄食、睡眠、情绪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