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武汉大学王志昊团队揭示母性行为通过小胶质细胞-神经元轴促进应激抵抗性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动力厂”,能够根据环境条件进行裂变或融合,改变线粒体形态、结构,满足机体能量需求。线粒体裂变依赖于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基因名称为Dnm1l),后者形成螺旋寡聚体,可将线粒体外膜包裹并将其分裂。
伍龙军团队揭示小胶质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结构重塑抑制神经元活动
癫痫发作后急性激活小胶质Gi信号的增加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体细胞的相互作用,改变小胶质细胞的形态,降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周围神经损伤后慢性激活小胶质Gi信号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改善慢性疼痛。
科学家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大麻素受体维持血脑屏障稳态促进应激抵抗性
星形胶质细胞也表达CB1受体,调控神经元活性。星形胶质细胞终足附着在内皮细胞,维持血脑屏障的稳态。在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动物模型中均存在血脑屏障的破坏。
科学家揭示下丘脑室旁核催产素神经元调控“救助样”的亲社会行为
同伴出现短暂意识丧失等紧急情况时,人们采取行动对其进行救助。这样救助样亲社交行为也广泛存在于啮齿类动物中:同伴被限制于透明密闭容器时,大鼠开门的行为增多。面对处于水环境中的受困同类时,大鼠显著增加试图打开隔离门的操作。在面对失去意识的同伴时,小鼠对同伴进行抚摸、理毛等亲密行为,这些社会行为具有典型的救助样行为特征,其行为动机可能由同情所驱动。
复旦大学黄志力/王露/北京协和医院黄宇光等揭示背侧纹状体在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中的差异性调节作用
全身麻醉药物用于临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每年全球约有2.34亿人接受手术麻醉。然而,全麻药物的调控机制仍未完全明了。七氟烷和丙泊酚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吸入性和静脉全麻药,它们均能引起患者的意识丧失。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差异性表现提示,这两种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揭示脑干胆囊收缩素神经元如何高效控制食欲
满足感是介于饥饿和饱腹感( satiety)之间的一种状态,调控满足感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脑干,而调控饥饿和饱腹感的神经元主要位于下丘脑。中缝背核(DRN)是脑内含有5-羟色胺神经元的主要部位,参与调控摄食、睡眠、情绪等功能。
初级视觉皮层调控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分子和环路机制
本文揭示了初级视觉皮层调控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分子和环路机制:V1→LP兴奋性环路和Gγ4蛋白调控抑郁样行为。
张智/陶文娟/王立奎团队揭示小鼠救援样行为促进麻醉觉醒的神经环路机制
人类和啮齿动物都会展现出诸如安慰、帮助、合作和分享食物等多种亲社会行为,以改善自身情绪状态或协助其他个体摆脱困境。然而,虽然共情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但其它因素也可能驱动这些行为。
科学家发现中央杏仁核神经肽B/W负向调控社交新颖性
神经肽B (NPB)和神经肽W (NPW)是具有结构和功能相似性的肽,分别是G蛋白偶联神经肽B/W受体1 (NPBWR1)和NPBWR2的内源性配体。NPBWR1在人和啮齿动物之间高度保守。NPBWR1敲除小鼠表现出社交新颖性障碍。NPBWR1广泛性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在下丘脑、海马、岛叶皮层、腹侧被盖区等脑区表达,其中在中央杏仁核(CeA)较为富集。杏仁核在情绪和社会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浙江大学胡薇薇团队揭示组胺受体H2缺失引起注意力障碍的分子和环路机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表现为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典型特征的行为障碍。组胺是脑内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作用于组胺受体H1和H2参与睡眠觉醒、摄食、学习记忆等多种功能。内侧前额叶皮层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调控锥体神经元的节律性,促进注意力过程。药理性增强PV能神经元活性后可引起过度活动、冲动样行为。